懷南補記﹕瓊瑤金庸加李敖,NDR心目中的三大文壇偶像人物也。「霹靂火」者台灣當前紅電視主播。《英雄》是張藝謀拍的「美而玄」的電影。YA教授也是台灣電視人物,特點是不知所云。倒是誰是村上春樹呢?值得介紹一下。村上1949年生,算得上是我輩中人。請看以下宋昭儀寫的介紹﹕
你聽過村上春樹這個人嗎?他是誰?如果你知道他是日本一位很有名的作家,你讀過他的作品嗎?你是否喜愛他的作品?如果你的答案是肯定的,不妨一起來探討所謂的「村上春樹現象」是怎麼一回事。
台灣的「村上春樹」,至少在報章、電視媒體上非常熱門,這個現象一方面歸因於出版界對村上作品的譯介相當快速也頗完整,一方面來自于那種「感覺很村上」的文學作品社會現象化的因素。村上的作品所呈現的風格和感覺,已經變成一种意識型態式的形容詞,常被用來詮釋現代人無以莫名的感受,因此,我們會看到廣告詞上寫某人的音樂或作品「很村上」等等。
其實「村上春樹現象」在日本也是存在的,只是這種現象並不特殊。大致在50年代以後,日本的純文學作品跳脫小眾的封閉社會,尤其《太陽的季節》這本小說獲得芥川被廣為討論後,純文學作品的讀者層逐漸擴展到一般大眾,自此以後,獲得各類文學獎的得獎作品、作家的一舉一動等,都變成媒體關注的話題。
而村上本身不喜歡和媒體往來,拒絕作品拍成電影,甚至和文壇絕緣的性格,諸如此類反文學作品社會現象化而行的作為,反而更加速了所謂的村上現象。
自從1979年講談出版村上的第一篇長篇小說《聽風的歌》以來,村上一直擁有一群忠誠的「村上迷」。直到《挪威的森林》一書出版,銷售量超過370萬冊,村上的名氣瞬時達到顛峰。一部純文學作品的讀者可以輕易超過10萬人次,個中奧妙確實值得探討。
村上迷中有很多少女喜歡寫作,而村上作品中的語匯相當簡潔,而且不用艱澀的漢字,不過使用相當多片假名(日語在表現外國事物時用片假名)。另外村上非常喜愛用數字來表現一種狀況或概念,而且慣用阿拉伯數字來表記。例如:《1973年的彈珠玩具》(《聽風的歌》之後,第二部長篇小說),這在當時以直寫行文的文藝作品來說,簡直是破天荒的創舉。
村上初試啼聲的第一部作品《聽風的歌》奮勇奪第23屆群像新人賞,為喜愛創作的年輕人樹立一個典範。目前在日本不僅文學作品、文藝雜誌賣況不佳,部分歷史悠久的文藝雜誌,如《小說中公》、《野性時代》等也相繼停刊。不過,像《文學界》、《群像》等文藝雜誌所主辦的新人賞參選人數,卻有增無減。尤其村上龍、村上春樹得獎後,這十年間參選人數持續增加,去年的人數已高達2000人。這種大眾化的作家熱潮同時也形成一股小說寫作範本的出版熱,不知道未來日本還會出現幾個村上春樹?
村上特有的修辭法,或者可以說是隱喻,也是形成村上作品風格的要因。村上所用的比喻總是天馬行空、不按牌理出牌,即使這種隱喻的方式不在讀者的經驗範圍內,但由於語匯本身就能營造畫面,這種現實和幻想互相交錯、融合的文字表情、反而成了村上迷們愛不釋手之處,或許村上的文字能說出他們說不出的感覺吧!
村上的作品對美國人來說是很親切的,因為村上作品中的人物生活品味時美國。例如:「仆」和老鼠喜歡去爵士酒吧喝啤酒(《聽風的歌》)、「仆」喜歡一個人享用義大利面(「義大利之年」)等。村上愛在酒或用餐上著墨,因此從他的作品中可以獲得豐富的「洋食」知識。
有人形容村上的作品是日式抒情風味的美式小說,真是恰到好處。由於村上的文體深受歐美作品的影響,而且他所描寫的世界及小說中的人物,都容易讓人產生共鳴,例如每一部作品都少不了音樂,因此外國人即使不懂日本人特有的纖細或想法,一樣能融入小說中的情境。
村上的作品在美國受觀迎的程度,由美國最具公信力的文藝雜志 "New Yorker" 屢次刊載村上的作品可見一斑。而這個意義在於村上是美國文壇能直接以英語鑒賞其作品的作家,而非只是美國文壇的日本作家而已。自已作品能刊登在 "New Yorker" 上,是無數年輕作家的夢想,這在日本就好比獲得芥川賞,而村上則是唯一獲此殊榮的日本作家。
1989年、由講談社國際部出版的《尋羊冒險記》,是村上第一部和美國讀者相見歡的作品,之後陸續出版《世界末日與冷酷異境》及《舞.舞.舞》的精裝版。今年十月,讀者久盼的《發條鳥年代記》即將出版,屆時勢必再掀起一股村上熱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