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這段話﹐我先不說是誰講的。
「對我來說﹐有件事再清楚不過了﹕在一個企業組織裡﹐如果每個人對組織的目標和計劃很清楚的話﹐其他的問題都是技術運作和為了達到目的的手段而已。但如果我們對目標不清楚﹐對計劃一知半解﹐更糟的是目標和計劃的定義就很模糊﹐那世界上最好的討論﹐方法﹐和技術都無濟於事。」
有好幾年的時間﹐我在台灣的管理雜誌上寫了相當多的有關管理的文章。但越寫越覺得沒有意思。下筆萬言﹐顛三倒四也不過是介紹洋人換湯不換藥的管理理論而已。常常覺得自己很像是別人挖苦管理顧問那樣﹕「懂得 100 種做愛的方法﹐但連個女朋友都沒有」。但我又不願進公司。我覺得管人和被人管實在是很乏味的事。
後來我決定我的「聽眾」(audience) 應該是「人」而不單是「經理人」﹐對經理人「傳道」﹐遠不如談政治問題﹐和社會議題有挑戰性。這是我為什麼突然金盆洗手﹐不再寫管理文章的主要原因。後來我把一些管理文章收集在《企管一點靈 -- 從典範轉移到基業長青》裡﹐由聯經出版社出版﹐意外地得了所謂的「金書獎」。真金不怕火﹐但假金什麼都怕﹐獎座寄來打開一看是破的﹐於是我用萬能膠把它給黏上﹐放在衣櫃裡不見天日。「淨理了可悟﹐勝因夙所宗。誓將掛冠去﹐覺道資無窮」。這算是我對我的「正業」勉強有個交代﹐從此我就開始「不務正業」了。
在我寫管理文章的期間﹐我對一個管理理論的先行者發生了很大的興趣。感興趣的原因之一是他的「需求提昇」理論 (Hierarchy of Needs)﹐算是為你我的生涯規劃提供了一個藍圖。其次﹐在1945 到1947 間﹐他在我現在居家附近小城的一個工廠當廠長。這個人就是馬斯洛 (Abraham Maslow)。
一提到馬斯洛﹐大家就想到「馬斯洛金字塔」。「馬斯洛金字塔」是說當一個人能夠維持最基本的「七要一沒有」的時候﹐就會像金字塔一樣開始「向上提昇」。「七要」是﹕要能保持呼吸﹔保持正常體溫﹔要有水喝﹔地方睡﹔和有得吃的﹔要能上「大號」和「小號」(只進不出是不能保持呼吸的)﹔要能食色性(此性非吾姓)也兼顧。「一沒有」是沒有痛苦。
金字塔的頂端是所謂的 self-actualization。 Self-actualization 這個字不知道該怎麼翻譯﹐它有「自我肯定」﹐「追求卓越」﹐「自我突破」的意思。貝多芬耳朵聾了也要作曲﹐梵高寧願不要耳朵也要畫﹐施明德被關了 25 年﹐垂垂老矣還要走上街頭﹐這都是 self-actualization 的表現。對一些人﹐不這樣﹐他們不能心安理得。
馬斯洛曾經研究過 48 位具有self-actualization 特色的名人﹐其中包括傑佛遜﹐艾因斯坦﹐林肯﹐羅斯福夫人。馬斯洛發現這些人有 12 個共同的特性。這12 個共同特性是﹕對現實正確認知﹔認同自我﹐ 週遭的人和自然環境﹔生活積極單純﹔問題解決者﹔重視隱私並與人保持距離﹔對生命不抱理所當然的態度﹔對人生行旅中的一些奇遇和經驗心懷感激﹔對社會議題關心﹔與人和好﹔對種族﹐宗教﹐和社會不同份子不歧視﹔有創意﹔不接受強加與己的價值。
Self-actualization 這個觀念其實也不是馬斯洛發明的﹐德國的 Kurt Goldstein 在馬斯洛之前就提出這個觀念。這個境界也許太高﹐不是每個人能達到。我倒認為這個境界的下一層﹐「別人怎麼看我們」往往是人活著追求的最終目的。在這個層次﹐有人追求的是名聲﹐光榮﹐和被人崇拜。有人是追求信心﹐能力﹐和成就。這兩條路﹐你選擇那條路走﹖
懷南補記﹕馬斯洛的理想世界有點像烏托邦的世界。走的是 Douglas McGregor 的 Y-Type 經理人的人性管理。 Douglas McGregor 是 Warren Bennis 的師傅﹐Warren Bennis 的書我相信很多人都看過﹐但很少人知道他曾經是二次大戰﹐歐洲戰場最年輕的步兵軍官。我寫的管理書﹐說良心話絕不枯燥乏味﹐從《企管一點靈 -- 從典範轉移到基業長青》的書名就不難看出我的用心。「一點靈」者﹐ 1.0 也。講明了是工具書。「典範轉移」 (paradigm shift) 何其唬人哉﹗「基業長青」 是一本管理經典書「Built to Last」的中譯名。我們那年得獎的書中﹐我的那本好像是唯一是自己寫的﹐其他極大多數都是翻譯英文管理暢銷書。Oh well, 俱往矣﹗
還沒去 「最新消息」看過我對新設的讀者攝影展的介紹的朋友﹐不妨去看看。如果各方反應不熱烈﹐我會見機將其廢掉。我的主旨是鼓勵大眾的參與。我最不喜歡的現象就是 80/20 原則出現。換句話說﹐不想看到 80% 的照片﹐都是那 20% 人寄來的。。。希望大家 「不因謙虛而不為」。
FNDR 基金會的捐款已更新到10/24/06。請參考
《 民調篇/Fndr Project 最新認捐結果 》。
上個月的上網人數的最新數據已經出來了。有時間時我會更新。請有興趣的朋友隨時到「民調篇」去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