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收到一位讀友的「伊媒兒」﹐信上是這樣寫的﹕「信老大, 以前曾經用英文給你寫了幾封信,也承您回函,最近搞了中文語音輸入,決定開始用中文寫,比較煞癮 (上海土話)。
這一期你的大作《寫給家長看的》,好死不死,跟上週末出版的一本掀起軒然大波的新書剛好撞期。為了銷售起見,這書當然得取一個響亮的書名,叫做 《Battle Hymn of the Tiger Mother》,有點嚇人。用老中標準來看更是略嫌張牙舞爪,可是遠不及華爾街日報的新書簡介標題 「Why Chinese Mothers Are Superior 」更為悚動。這下子捅翻馬蜂窩,網上罵聲不斷。正反兩方意見份量足夠寫出另外一本書,你一定會有興趣。
此書作者叫做 Amy Chua,是個祖籍福建的菲律賓華僑,根據Wiki,他的父親是UC Berkeley 電機系的名教授,移民美國,Amy 本人是哈佛學士及法學士,兩個女兒似乎還是十幾歲,但看起來才華洋溢,所以這位Amy 女士顯然對自己一家祖孫三代的教育非常有自信,而且不介意將自己作為學習的樣板。我只看了摘要,老實說文章裡頭的口氣以及內容(例如七歲女兒彈鋼琴),我雖然不能說不熟悉,但是我還是略為反感。除了佩服Amy 女士的勇氣(或是財迷心竅或是愚蠢),實在沒有辦法大力讚揚。這個書可能更加深了一般老美對中國式教育的刻板影響。
我個人同意信老大的意見,就是小孩子教育成功與否,運氣扮演很重要的成分。這本書可能會提供我們這類想法的另外一個極端的佐證。不妨參考一下人家鋼鐵是怎麼煉成的。」
除了這封信外。我還接到好幾封談 Amy Chua 《虎媽的戰歌》和我《寫給家長看的》的回應信。我常說﹕信懷南的文章不一定是第一流的﹐但看信懷南文章的讀者﹐很多都是第一流的。從這些來信﹐我可以看出他們對教養小孩有他們自己的看法﹐但在某種程度上﹐他們也可能誤會 Amy Chua 和掌門人在教養小孩的膂b知上有南轅北轍的差距。這是為什麼我要寫這篇文章來替「虎媽」Amy Chua 說幾句公道話。教養小孩是一種特殊的管理﹐管理沒有對錯的問題﹐只有效果的問題。對嗎﹖
Amy Chua 的中文名字是蔡美兒﹐1962 年在伊利諾香檳市出生﹐現在是耶魯大學法學院的教授。蔡女士的先生是猶太裔﹐我很多年前就半開玩笑說過﹕老中嫁老猶﹐生出來的小孩天下第一。證諸蔡女士的例子﹐這話並非全是信口開合(河)。
《虎媽的戰歌》書我沒看過﹐但國家廣播電視台(NBC)的今日(TODAY)秀訪問蔡女士的錄影我看過不止一次。她面對主持人近乎挑戰性的詢問﹐毫不退縮﹐辯才無礙﹐回答得體﹐倒底不愧是好幾本暢銷書的作者。我雖然不同意蔡女士的教育方式﹐但我非常同意她的論點。蔡女士強調她書的內容並不是想叫人怎麼教養小孩﹐也不是說中國式的教育方式比較好。她說她教育小孩的方式﹐師承她父親教育她的方式。這是她個人的經驗﹐她和她的女兒都很肯定這種教育方式。而這種教育方式﹐其實也是美國傳統強調管教和紀律的教育方式。電視節目主持人不止一次用到自我尊敬 (self esteem) 這個字﹐懷疑蔡女士對她女兒的嚴厲批評會影響小孩的自我尊敬。蔡女士對此有她的堅持。她指出﹕第一﹐父母對子女的嚴格和愛是可以並存的﹔第二﹐中國式管教著重點不是要小孩達到特定的目標﹐而是要小孩達到高過他們自設的目標。第三﹐你可以對小孩好話說盡﹐以為這樣可以提昇他們的 self esteem。 但有一天你的小孩面對真實世界﹐老是遇到挫折時﹐那才真正會影響 他們的 self esteem 。
你能說蔡女士的看法錯了嗎﹖不能。但我仍然堅信蔡女士的成功是個個案﹕如果她多生兩個小孩﹐用同樣的管教方法﹐我懷疑效果會一樣。沒有人能說蔡女士的「虎媽式教育」錯﹐因為用結果來衡量她是對的。但你也不能夠不承認她的成功有運氣的成分在內﹐因為不是每個人用他同樣的方法能獲得同樣的效果。這就是我所謂的在教養小孩上有「盡人事聽天命」的不確定因素。蔡女士在無意之中﹐在西方人士心目中對東方(中國)女性不光彩的形象「龍女」(dragon lady) 外﹐再槓上開花加個「虎媽」(tiger mother) 的形象。這對一般中國母親並不公平﹐因為不是每個中國母親都像蔡女士那樣有虎威。
懷南補記﹕這篇文章看起來是《寫給家長看的》的第二集﹐但如果把我以前寫過的《有告來者》等等談教養小孩的文章算起來﹐這也不知道算是第幾集了。這個話題比較容易引起共鳴﹐因為它碰到我們的神經。每個人在做子女和做父母的經驗中﹐都有一些體會。這是為什麼你還沒有看過《寫給家長看的》後面的《懷南補記》﹐不妨去看看各路英雄英雌的寶貴意見。
關於《虎媽爭議》如果有適當的回應﹐我也回隨時放在補記裡。關於虎媽式的教育方式﹐我還有兩個「寶貴意見」﹕
第一﹕我們做父母的常常只重視我們的子女WHO ARE THEY 的問題 (得什麼學位﹐進什麼學校﹐一年賺多少﹐是那個行業)﹐很少想過 WHAT ARE THEY 的重要 (快樂或不快樂﹐善良或不善良﹐自私或不自私﹐正派或不正派)。
在管理上有個叫 Managerial Grid 的理論﹐用橫座標代表「對人的關心」(to concern about people)﹐從 1 到 9﹐數目越大表示關心的程度越高。用直座標代表「對產出的關心」(to concern about production)。也是從1 到 9 級(格)。如此一來﹐我們基本上有5 種典型的經理人 (9,9 ; 9,1; 1, 9; 5,5; 1,1)。如果我們把這兩個座標換成「管得嚴」和「self esteem 高」﹐虎媽顯然是個 9,9 型的 super mother. 老實說﹐這種超級母親﹐就和公司裡的超級經理一樣﹐天縱英明﹐懷南服矣﹗
In general, I agreed with your viewpoint of your articles on 1/23. Just have a couple of points to add:
1. The title of the original article (Why Chinese Mothers Are Superior) was not hers. It was chosen by the editor of WSJ. Seven days later, WSJ published Amy's response to readers comments/questions - it is important to read in order to have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whole episode, beacuse most of the criticism were made without this context.
2. The book was about her experience as a mother. It was a journey. The tough, stern mother was humbled by her rebellious daughter. She had to change her method of parenting after a huge fight with her daughter. (So her daughter is going to have a sleepover party when she turns 15!) Many of the critics are not aware of that.
3. Her method is best to be read in the context of US: too much praise, too protective of the child's esteem, inadequate honest feedback to the children, inadequate expectation setting. The 'best method' is probably somewhere in between - this was also suggested by the author in the KQED interview.
4. The author grew up in Berkeley. One of her younger sister got a PhD from Yale. Another is a professor at Stanford. However, the author does mention that she has a sister, Cindy, with Downs' syndrome. 'No one expect her to be a PhD', is what the author wrote. To be 'the best you can be' is really the goal. (They love Cindy).
5. Most of the interview I saw on TV is way too short. I recommend the interview on the KQED radio - one hour long. It was done on 1/20 in San Francisco area.
Here are the link:
A. Original Article on Wall Street Journal (WSKJ): Why Chinese Mothers Are Superior - Can a regimen of no playdates, no TV, no computer games and hours of music practice create happy kids? And what happens when they fight back? http://online.wsj.com/article/SB10001424052748704111504576059713528698754.html?mod=WSJ_hp_mostpop_read
B. The Tiger Mother Responds to Readers http://blogs.wsj.com/ideas-market/2011/01/13/the-tiger-mother-responds-to-readers/
C. Sophia, the older daughter, wrote a letter to her mom in the New York Post: http://blogs.wsj.com/ideas-market/2011/01/18/the-tiger-cub-roars/
D. 「虎媽」蔡美兒現蹤金山 http://worldjournal.com/view/full_news/11069344
E. One-hour interview with Amy Chua on 1/20 in San Francisco KQED public radio: http://blogs.kqed.org/newsfix/2011/01/20/amy-chua-kqed-forum/ (Summary on this page, and click to listen to the interview)
F. Other books by Amy Chua, with review at Amazon.com: World on Fire: How Exporting Free Market Democracy Breeds Ethnic Hatred and Global Instability [Hardcover] http://www.amazon.com/World-Fire-Exporting-Democracy-Instability/dp/0385503024
G. Day of Empire: How Hyperpowers Rise to Global Dominance--and Why They Fall [Paperback] http://www.amazon.com/Day-Empire-Hyperpowers-Global-Dominance--/dp/1400077419/ref=sr_1_1?s=books&ie=UTF8&qid=1295822073&sr=1-1 C W C in Silicon Valley 1/24/11-
Dear CW
謝謝妳(我猜的)提供的資訊﹐算是有心人。 懷南敬覆 1/26/11
我更擔心的是很多中國家長頭腦不清 (unclear on concept)﹐ 常常盲目迷信權威﹐崇拜偶像﹐這本書搞得他們更一窩風(瘋)要小孩學這學那﹐非進什麼學校不可。老實說﹐在美國的 ABC 進名校﹐會彈鋼琴﹐會拉小提琴的比比皆是﹐也不是每個人的媽媽都像虎媽。我開始對虎媽後遺症開始擔心了。
中式教育震撼 虎媽躍時代封面
2011-01-26 中國時報 【湯斌/綜合報導】
耶魯大學華裔教授蔡美兒新作《虎媽戰歌》在美造成轟動,登上最新一期《時代雜誌》封面,顯示「中式教育」威力震撼國際。但蔡美兒的育兒經不算什麼,現在大陸家長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一歲學跳舞、三歲念經濟學不稀奇,三個月大嬰兒就得一邊喝奶一邊「開發潛能」,這才叫可怕。
去年底大陸學生參加OECD(經合組織)評比,在卅四個參賽國中取得最佳成績,當時讓美國媒體擔憂不已。《紐約時報》引述美國前教育官員費恩說,「又有了當年蘇聯搶先將人造衛星送上太空時美國人的震撼感」,《金融時報》更一語雙關,中國教育「強度」震驚世界。
《虎媽戰歌》再刺痛美國人神經,《洛杉磯時報》就把這本書形容為「像病毒一樣蔓延」,據聞蔡美兒更接獲死亡威脅。《虎媽戰歌》中文版日前已在大陸問世,但出版商改了書名又只在北京書店上架,低調態度似想避免引發對東西方教育方式爭議。
北大文資研究中心副主任張頤武指出,中美民眾觀察雙方教育模式存在「圍城」現象,一方面中國的老師家長希望借鑑美國教育優點,另方面,美國教育界近年也在反省自身教育問題。
他說,《虎媽戰歌》提醒兩國家長和教育界人士,應「摒棄對自身模式的幻想和傲慢,進一步加強相互了解。
不過,美國家長若看到大陸目前「早期教育」現象,可能連覺都睡不著。隨著「早教班」雨後春筍,三歲孩子讀經濟學、兩歲幼兒學英語、一歲寶寶學跳舞,已在大陸成為「時尚」。
原先,「早教班」只招兩歲半到六歲幼童,但目前已發展到「初生兒化」,連兩三個月大的小嬰兒也能教,家長一邊餵奶一邊上課的情景並不足為奇。
基於「望子成龍」或「我的孩子不能比別人差」心理,許多家長只得忍痛將小孩送到「早教班」上課。在外商企業工作的孫小姐坦承,兩歲女兒並不接受這番「好意」,每次上課前總要大哭大鬧一番。「我也不想這樣折磨孩子,可看看別人家孩子都會背唐詩宋詞,會說流利英語,我能讓自己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嗎?」孫小姐無奈地說。
Greetings!
I agree with you. And I believe that self-control is an equally important quality as self-esteem, if not more. Too much self-esteem results in narcissism.
Regards,
老方
Dear 老方:
Too much self-esteem results in narcissism. I can't say it any better. 李敖不就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嗎﹖
懷南敬覆 1/27/11
沒想到這一期老大的大作居然是採用我的不寶貴意見作開頭,榮幸之餘立即發現錯字(刻板影響應為刻板印象,顯然是語音輸入造成卻沒被發現。不過和老大的『中上人士』味道有點像,硬拗的話不算錯)。
果然不出大家所料,這本書的爭議性十足。我估計Amazon 上面賣得不錯,可是這本書的迴響引起我的不安。也就是我所擔心的中國教育刻板印象將更進一步的被誤解。
中美文化對立當然不是此書造成,但這書的暢銷只會更加深裂痕,而不會如作者一廂情願的認為此書可以加深彼此了解。這本書我翻了個把鐘頭,實在不覺得有細讀的必要。但是我基本同意宗毓華電視上替蔡女士的辯護言論,就是 WSJ 的標題以及內容摘要櫻桃挑了全書最具爭議性的一段文字(老二七歲練琴以及中國父母羞辱小孩的那兩段)。所以客觀說這本書引發的爭議其實太過頭。
可是話說回來,這書overtone已經觸發了一個老大的民族面對新興者的挑戰內心深層的不安全感。蔡女士全家三代表現在外的優勢,電視上辯才無礙的強勢,以及書中或多或少的self-congratulatory 語言,卻是她電視上自我辯護時無法彌補的。我要是一般中低水準的老白老黑,會覺得這黃面女子利用(我們祖先恩賜的)機會達成美國夢後安份過日子也罷,卻敲鑼打鼓出書告訴我我的下一代為何將失敗,孰可忍孰不可忍也。
好死不死,(我感覺)蔡女士的書又剛好和最近郎朗白宮國宴時演奏的『我的祖國』扯上點關係。我本來以為這是郎朗改編捷克作曲家Smetana 的 Ma Vlast 為鋼琴曲,結果後來發現才發現此祖國非彼祖國,此曲乃50年代大陸歌頌抗美援朝的反美電影《上甘嶺》主題曲,劉熾所作。歌詞裡當然對老美沒什麼好話。大陸有個劉熾的我的祖國,台灣有個劉家昌的梅花打對臺,兩條歌一中一台,基本上學校要教,人人會唱。本來郎公子要挑個中國人作詞作曲的音樂表現情操當然無可厚非,而且他自己的部落格文也以『演奏這首贊美中國的樂曲,仿佛是在向他們訴說我們中國的強大』表示此心可昭。老美反正鴨子聽雷,根本不懂。天下本無事,但他在面對美國NPR 記者質問時託詞說自己不明白這曲子的政治涵意。這才在老共網上炸了窩。引發聲討。大意是指責郎公子碰上美國新聞界立刻軟半截。前倨後恭,半調子立威算那門,為德不卒云云。郎公子自己覺得受了委曲自是不在話下,這可能是個老大的好題材。(老大該是比誰都清楚大陸網民人海戰術不好惹。)
這兩個例子乍看之下好像沒有關係,但是據我瞧如出一轍,第一就是當事人本想Make a statement,,結果發現好像有點踩到地雷就改稱自己並無Agenda。第二,兩件事情都不約而同的引發中美之間對立的情緒。主戰場雖在不同國家,挑動的情緒則一。隔些曰子茶葉黨沙拉女士藉這兩件事開始大做文章也甭太驚訝。
看來蔡女士求仁得仁,也得到她十五分鐘的知名度plus。但她家另外三口可能就有點遭殃,出版的那一刻全家開始就得接受放大鏡檢驗,兩個寶貝女兒大概再也沒有犯錯空間了,我也蠻擔心她們未來幾十年如何面對人前人後指指點點。 And for Amy's own good, she'd better not get any divorce, ever. 不然人們有得講了。
總之我不認同蔡女士。不是不認同她的方法因為以與我無關,而是她對子女教育的墓誌銘寫早了。 J M
Dear J M:
閣下居然知道「信懷南者﹐中『上』人士也」的典故﹐顯然是信家「一軍」或「二軍」的人物。掌門人這廂有禮了。
說到「中上人士」﹐上星期我說叫我「信大佬」並非我的最愛﹐當事人來信解釋說「信」是動詞。唉﹐誰叫信懷南的讀者全是中上人士﹐善於對信字動(詞)名(詞)雙修。
用閣下來信破題﹐學的是 Scott Adams 的招式。Scott Adams 是《呆伯定律/The Dilbert Principle 》的作者﹐他文章的內容﹐很多題材都是讀者提供的。掌門人更厲害﹐乾脆直接了當一字不改的抄﹐不亦省事乎﹖
寫到這裡﹐忍不住要self-congratulatory 一下 (也是增加 self esteem 的辦法)。《呆伯定律》這本書﹐我是第一個在台灣的管理雜誌上向台灣讀者介紹的。但後來別人將其翻譯出版﹐不用「呆伯」用「呆伯特」﹐就好像修伯一定要「特」(Schubert)一樣。我不但沒銀子進袋﹐也根本沒人知道我獨具隻言(其實是 typo﹐但也可以硬拗)﹐是把那本書介紹給台灣的始作俑者(始作俑者這典故其實不能亂用﹐但掌門人沒那麼講究)。回你的信談虎媽﹐怎麼扯到「呆伯」去了﹖趕快回頭。
我以為宗毓華早已經退出江湖了﹐被媒體或網民「摘要櫻桃挑」(cheery picking)﹐我經驗豐富﹐為富士康員工跳樓事件我發表的寶貴意見(郭台銘一定認為是 *^%$*& 意見)﹐就被他們亂摘一通。你提到大陸網民的人海戰術﹐台灣的網民也不好惹。我輩之人李家同最近不是惹出麻煩來了嗎﹖別存心不良叫掌門人去惹麻煩﹐你我的那兩把刷子﹐是敵不過後生之輩的「九把刀」的。天寒地凍﹐風雪滿天﹐東望於邑(想來閣下是住在東部的)﹐裁書寄懷。 懷南敬覆 1/2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