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邊傳奇

2011 年1月15 日星島日報《信懷南專欄》﹐1月19 日上網

        提起特迪威廉士 (Ted Williams)﹐大家很自然地會想到 2002 年去世﹐波士頓紅襪棒球隊﹐美國棒球史上最有名的左野手的「那位」特迪威廉士。「那位」特迪威廉士不但在球場上叱吒風雲﹐在二次大戰和韓戰中兩次從軍﹐開的是陸戰的戰鬥機﹐貨真價實的美國英雄。

        但我們談的不是「那位」﹐我們要談的是另外一位特迪威廉士。「這位」特迪威廉士目前在媒體上爆紅﹐安迪沃霍 (Andy Warhol) 是 20 世紀美國有名的視覺藝術家﹐他 1968 年的名言﹕「在我們的未來﹐每個人都會成名 15 分鐘」。「這位」特迪威廉士目前正在享受屬於他的那 15 分鐘。

        這位特迪威廉士現年 53 歲﹐是 OHIO 州哥倫布市路邊的一個無家可歸的游民。你我的日常開車﹐一定有過和這種人「狹路相逢」的經驗。他們蓬頭垢面﹐衣衫不整﹐髒髒的﹐怪怪的舉著牌子﹐站在十字路口﹐或高速公路出口紅綠燈的前面。我們遠遠看到他們﹐心中念的是﹕拜託紅燈別亮起來。如果不幸遇到紅燈﹐那我們一定把眼光避開不看他們。有時候我們也會把窗子搖下來(像感恩節那天)﹐給他們一兩塊錢。但極大多數的時候﹐我們對他們幾乎都是視而不見﹐像對待路邊的一個垃圾桶一樣。我們對自己的冷漠並不會感到太虧欠﹐因為我們通常有一個很好的藉口。我們會想﹕他們把要來的錢還不是拿去買酒買毒品。於是綠燈一亮﹐油門一踏﹐我們長揚而去﹐直到下次再「狹路相逢」。不過同樣的路口﹐老是遇到同一個游民的可能性並不大﹐我們很少想過他們到哪裡去了﹖我們的生活中有我們自己的煩惱﹐關心他們不是我們優先考量的事。

        這位哥倫布市路邊的特迪威廉士﹐他舉的牌子和一般游民舉的紙牌也沒多大區別﹐唯一不同的是他的牌子上寫著﹕「落魄廣播員﹐上天給了我一副好嗓子。」

        哥倫布市的一家媒體﹐把特迪威廉士的訪問和聲音放在 Youtube 上﹐這下子有如野火燎原﹐一夕之間﹐這位被稱為「金嗓子」(golden-voiced) 的流浪漢變成了網路上的頭號當紅人物。 NBC 的「今日秀」﹐和 CBS 的「清晨秀」爭先邀請他上節目。如果你有機會聽過這位特迪威廉士的聲音﹐你一定和我一樣承認他的聲音的確有夠迷人﹐稱之為金嗓子絕不誇張。特迪威廉士出名後﹐有不少公司﹐商家打鐵趁熱﹐找他做廣告﹐提供他工作機會。這個路邊的傳奇故事﹐會給游民特迪威廉士帶來人生中難得的第二個機會。

        我是 60 年代中期來美國的﹐那個時候美國街頭幾乎沒有所謂無家可歸的游民。我 70 年代和 80 年代兩次短期離開美國回到亞洲做事﹐這20 年美國因為縮減國民住房和社會福利的預算﹐街上的游民就像雨後春筍一樣地冒了出來。這些人中很多雖然是因為失業﹐貧窮﹐低收入等因素失掉住處﹐但他們當中﹐也有不少是監獄放出來的﹐精神病患者﹐家暴受害人﹐和因吸毒﹐酗酒﹐自毀前程而淪落街頭的。吸毒和酗酒正是這位特迪威廉士在街頭流浪了 20 年的主要因素。

        根據資料顯示﹐美國目前有20 萬到 50 萬所謂的 homeless﹐他們當中 99% 不會有這位特迪威廉士的天賦﹐也不會有一生中的第二次機會。各級政府﹐兩黨政客﹐沒有人拿得出一個有效的辦法來解決這個日益嚴重的社會問題。舊金山曾經想出一個「免費送你回老家」(no pun intended) 的絕招﹐但效果不大。有人說﹕要測驗一個人是民主黨還是共和黨﹐只要問他一個人淪落為游民誰該負最大的責任﹖是政府沒盡責還是個人不努力﹖這問題當然不能用二分法來問﹐也不能用二分法來回答。一個月後﹐這個有金嗓子的路邊傳奇人物會被人忘卻﹐網站上又會出現另一個出 15 分鐘名的人物。我很好奇﹐五年後這位特迪威廉士會在哪裡﹖在做什麼呢﹖我當然衷心祝福這位老天給了他一副金傷子的「街友」從此擺脫生活的困境﹐安安穩穩過完一生。以這個故事拍的電影和書也將陸續出現。希望這個特迪威廉士不會變成被人利用的棋子和不至於樂極生悲。每個人都值得(deserves) 有第二個機會﹐每個人也都有權利把握並充分利用屬於他的那成名的 15 分鐘。我們這個世界﹐需要多一些像這種路邊傳奇的故事﹐否則冬天豈不是會更長更冷更難撐過去﹖

懷南補記﹕我在文中問了一個問題﹐現在在問一遍﹕5 年後﹐你認為這個特迪威廉士會在哪裡﹖Today Show 的主持人其實也問過特迪威廉士本人這個問題。他的答案是﹕希望做到電臺 Program Manager﹐然後他停了一下說﹕I'll live in an apartment, and not a homeless for sure. 你認為這個不是很高的願望他能達到嗎﹖人的一生﹐有第二個機會已經不容易﹐有第三個機會幾乎不可能。

       如果你漏掉看《寫給家長看的》的補記﹐我建議閣下回頭去看看。由於看了這些朋友的來信﹐我下星期專欄的主題是對這些來信的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