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段不算短的時期﹐我為台灣一家管理雜誌寫文章﹐寫啦寫的﹐居然給我闖出了一點「萬兒」。後來我覺得管理文章﹐極大多數都是重新把別人的話和普通常識用自己的文字來排列組合一番﹐相當無聊。於是驚鴻(海)一劍後就淡出江湖。那段期間值得爆料的往事頗多﹐也許有一天時候到了﹐掌門人白頭宮女話天寶舊事﹐一一道來也說不定。現在回到百聞不如一見的主題。
在管理的理論中﹐球隊教練和交響樂指揮﹐常被人用來作為管理風格的典範。我從小就喜歡聽古典音樂﹐但直到最近才有機會「看」交響樂團的演奏。事情是這樣的﹕
舊金山交響樂團舞台後方有幾排座位﹐目的是留給節目中有像貝多芬的第九(合唱)交響樂﹐像韓德爾的彌賽亞的合唱團站(坐)的。這區的票價最便宜﹐但缺點是要面對聽眾並且不對號。優點是省下來的錢可以先到中國城大吃一頓。
最近我們和朋友進城去聽過兩次演奏會。一次是貝多芬的第六號(田園)交響樂﹐一次是柴可夫斯基的第五號交響樂。我坐第一排﹐如果把手平伸出去往下丟個水瓶﹐有可能打中站在最後敲定音鼓者的頭。和我面對面的是名指揮邁可湯馬斯(Michael Tilson Thomas)﹐彼明我暗﹐他指揮的一舉一動﹐連臉上的表情都看得一情二楚。
有人把管理人的風格歸納為 4 大型16 小型。但要成為一個成名的交響樂團的指揮﹐我相信「關公中的張飛」(Expressive Driver) 型﹐或「張飛中的關公」(Driver Expressive)型最容易成功。張飛型有魄力﹐能果斷﹐我說你聽。關公型個人色彩濃厚﹐要在聚光燈下突出自己。對外﹐指揮代表整個樂團﹐指揮就是詮釋樂團風格的靈魂人物。我很難想像劉備型(Amicable) 和孔明型(Analytical) 的人能成為好指揮家。
我以前常問﹕領導人必須懂得團隊所執行的任務嗎﹖換句話說﹐他必須是該行業的專家嗎﹖交響樂團指揮和團員間的關係證明如果領導者完全不懂被領導者的專業﹐任務絕不能完美達成。同時﹐溝通和默契要靠平時的練習。事實上如果演奏者在表演時眼睛還要盯著指揮看﹐那一定會分心。因此﹐要管理好一個團隊﹐不能靠平時不燒香﹐臨時抱佛腳。
很多同樣的工作要由不同的人同時去執行﹐很多樂器都不只一個人在演奏。但我們聽到某一樂器的聲音﹐應該像是只有一個人在演奏一樣。這就是所謂的和諧和「綜效」(synergy) 。除非是獨奏﹐團隊裡不應該有「一枝獨秀」的現象發生。貝多芬的田園交響樂﹐用到定音鼓和伸縮喇叭的機會極少。如果記得不錯﹐大概只有一次。但負責打鼓和吹伸縮喇叭的人﹐也沒見他沒事就喝水看報﹐或出去混混再回來。團隊中各人有各人的任務﹐任務有繁有簡﹐有多有少﹐視需要而定。柴可夫斯基的第五號交響樂﹐則是鼓聲不斷﹐養兵千日﹐用在一時﹐鼓聲力道﹐時間敲錯了全場皆知。成功的專案要靠全體參與者都能達成任務﹐只要一個環節不能達成任務﹐整個專案就砸鍋。這就是所謂的團隊精神 (esprit de corps)。
還有一點很重要﹕好的領導人﹐應該像交響樂團的指揮﹐執行任務時﹐背是對著聽眾的。換句話說﹐聽眾的情緒和態度不能影響指揮者的心意。這是為什麼我越來越覺得如果從頭來起﹐我一定採強勢作風管理才比較好辦事。我知道舊金山交響樂團的首席中提琴手是《坐看雲起時》的多年讀友﹐我對音樂是外行﹐目不識「豆芽瓣瓣」(五線譜)﹐利用百聞不如一見的機會﹐驗證一下從前的閉門造車。貽笑大方﹐不好意思。
懷南補記﹕我在鴻海的時間不長﹐但見到的事不少。鴻海土城總部的播音器常常聽到﹕「信老師﹐董事長辦公室有請」的廣播﹐我一聽到就知道郭老闆開會又要我去旁聽了。郭老闆的管理作風﹐堪稱一絕。如果有天我把它寫下來﹐再加上我的 commentary﹐絕對精彩。但我始終沒有興趣做這種事﹐Kiss and tell 掌門人有所為﹐有所不為。和天下所有的離婚者一樣﹕我和郭老闆因誤會而結合﹐因了解而分開。我和他的打賭﹐現在看起來﹐算是我對了﹐但他贏了﹐也許有一天我會解釋這話是什麼意思。Will s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