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指南2.0

2005年10 月30日《坐看雲起時》專欄﹐11月1日上網

        讀高中的時候﹐被教國文的「老鬼」逼著背《論語》。為什麼要死背﹖老鬼沒講﹐少年掌門人也沒問。反正是小和尚唸經﹐有口無心。對「子曰這」﹐「子曰那」的《論語》﹐結論是﹕書二十﹐一言以蔽之﹐曰「思無知」。

        一直到最近﹐抱著蘇軾「老僧(鬼)已死成新塔﹐壞壁無由見舊題」的心情﹐重讀《論語》。突然發現孔老二的一些「曰」倒還真有兩把刷子。只可惜當年老鬼沒解釋《論語》記載的是哲人的生活體驗而非聖人條規。吾師地下有知﹐少年掌門人拒絕接受聖人之言的洗腦﹐是溝通出了毛病而非朽木不可雕也。

        最近收到好幾位讀者寄來史提夫賈博 (Steve Jobs) 在史丹福畢業典禮的演講。那的確是一篇對年輕人精彩而感人至深的勸說﹐但我懷疑有多少史丹福的應屆畢業生在留心聽﹖我高中和研究院畢業﹐選擇不參加畢業典禮。大學畢業典禮的主講人是我老爸﹐講的是什麼﹐一句也不記得。兒子大學畢業的主講人是泰德考波 (Ted Koppel)。 那年正好是他們學校 100 週年﹐主講人必須是校友。坐在大太陽下的足球場﹐心想究竟有完沒完﹖泰德考波講的是啥﹐一句都沒聽見。我們的一生就是這樣走過來的﹕該用耳朵的時候偏要用嘴巴﹐如果我今天講話沒人聽﹐那也是報應。

        我們常把孔夫子的「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當成是「聖經」。其實這只是兩千五百多年前一位老人家的個人經驗而已。老人家只活了七十三歲﹐個人經驗只能談到七十為止。如果老人家活在今世﹐他的人生指南恐怕要有 2.0 的新版本。

        「吾十有五而志於鍛煉身體」。很多人從小立志拼經濟(發財)﹐拼政治(做官)﹐這完全是錯誤的觀念。拼身體(保持呼吸)是人生唯一值得一拼的事。也是一個人一生應該立的第一個重要的大志。

        「三十而不惑」。不惑的意思是說﹕三十歲前﹐該犯的錯都犯過了﹐從三十歲開始﹐思想徹底搞通。不惑之道無他﹐唯選對床頭人和入對行而已。

        「四十而立」。人到了四十歲﹐接受《傳道書》凡事都有定時的建議﹕沒結婚的﹐不必結了。沒離婚的﹐不必離了。沒生小孩的﹐不必生了。沒換工作的﹐不必換了。向立功﹐立德﹐立言﹐「三立牌」的人生方向努力。避免四十不努力﹐老大徒傷悲﹐見到人就立正﹐或提早就被立了(墓)碑的厭之哉﹐厭之哉「二立牌」人生。

        「五十而耳順」。謀生之道最初靠體力﹐其次靠技術﹐再來靠管理﹐最後靠關係 (networking)。年到五十﹐退休太早﹐重新來起太晚﹐必須要有未雨綢繆﹐狡兔三窟的打算。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耳順也者﹐「其為人和之本與」。

        人到六十﹐如果還沒陞官發財﹐機會不大了。來日苦短﹐人生幾何﹖此時不「從心所欲﹐可以選擇性的踰踰矩」還待何時﹖從心所欲的第一件事就是「耳不順」﹕不願來往的人就不來往﹐不願聽的廢話就不聽。學點新東西﹐熱心公益事。「白頭縱作花園主﹐醉折花枝是別人」﹐開始想到你死後別人怎麼記得你。

        「七十而知天命」。能活到七十還沒掛掉﹐算是夠本。回顧一生﹐任何發生的事情都有它的原因。老天是公平的。別抱怨病多﹐別吹小孩多棒﹐別上臺致詞﹐別提當年勇。多讀書﹐多散步﹐多笑。做個討人喜歡的老人家。

        七十以後﹐每天都是淨賺。小店打烊我就走。如果走得乾淨利落﹐最好。走得拖拖拉拉﹐對不起。阿門﹗

懷南補記﹕別讓這篇文章「唬」(fool) 您。「它」﹐並非像您想像的那麼輕鬆。

       別把「生命」(life) 和「生活」(living) 搞混了。我從沒說過「生命」不是嚴肅的事。

       十一月是感恩的季節﹐這也許是為什麼我選擇在感恩的季節﹐向各位「表態」﹐宣佈一個重要計劃的原因。等會兒﹐別忘了「點」(click) 《FNDR 專案》。


       我們網站的點擊率﹐在2005 年 10 月創新高。根據網站 Server 的統計數字﹐每天平均的訪問 (visit) 比一年前增加了一倍﹐也比我網站首頁的統計數字為多﹐究竟哪個數字比較可靠﹐不是那麼重要。如果說我完全不在乎這個統計數字﹐那是騙人的。但如果說我會把這個統計數字看成 big deal﹐ 那倒也未必。東門子弟江湖老﹐掌門人寧願用一個看門道的換100 個看熱鬧的。我們的讀者群﹐臥虎藏龍﹐這是事實。不信的話﹐請看﹕

  1. 在「有話就說」裡新刊登了一篇有份量的文章﹐內容請您自己去看《那夏日的潮水》。
  2. 「E-mail 聯絡」有三位讀者對《李先生上北京》有他們的看法。《最新 E-mail 聯絡》。
  3. 還有「它山之石」曾經介紹過的《The Glory Days/崢嶸歲月》一書﹐有好消息報告 (詳情請參閱「E-mail 聯絡」) 。再次利用這個機會請大家多利用在「它山之石」介紹自己的作品﹐也希望對別人的成就多多鼓勵和支持。《它山之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