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看芙蓉鎮

2005年6 月26日《坐看雲起時》專欄﹐6 月29 日上網

        《芙蓉鎮》是古華的一本小說。古華1942 年出生在湖南﹐童年在農村長大。 1981 年《芙蓉鎮》出版﹐1982年﹐該書榮獲中國首屆的「矛盾文學獎」。由原 著改編的電影﹐謝晉導演﹐劉曉慶和姜文主演﹐也曾經得過1987年的金雞獎。 古華目前仍然健在﹐住在加拿大。

        1988 年﹐我在香港做事。一個夏天的週末﹐不知道什麼原因﹐居然一個人跑 到旺角的一家小戲院去看「芙蓉鎮」。看完後大為吃驚﹐沒想到中國居然拍得 出如此精彩的電影。後來又去看了一遍﹐從此逢人便說「芙蓉鎮」是我看過最 好的中國電影。別人聽了覺得我很奇怪。

        在我看「芙蓉鎮」之前﹐我看過的中文電影用手指頭數都數得出來。小學時候 在花蓮看過「火燒紅蓮寺」﹐覺得佈景假假的。初中時代看「翠翠」﹐那時候 當然不知道這部電影是沈從文的《邊城》改編的。嚴俊演林黛的爺爺﹐化妝奇 差勁﹐一點都不像個老頭。高中時代大概只看過一部國片﹕「梁山伯與祝英 台」。當時台灣的老媽媽們迷凌波迷得如痴如狂﹐這些人國歌大概都不會唱﹐ 但她們卻會唱黃梅調。

        我年輕的時候看電影走全盤西化的路線﹐現在想賴也賴不掉。我當時覺得國片 的編劇和導演水準太差。尤其是所謂的愛情文藝片﹐拍來拍去都跳不出三種模 式﹕

        第一個模式是「梁山伯與祝英台」式。劇情不但不合邏輯並且愚蠢。想想看﹐ 梁兄哥和祝小妹同學了那麼久﹐連對方是個女生都搞不清﹐這不是智商有嚴重 的問題是什麼﹖第二個模式是張大帥看見良家婦女﹐一副色迷迷猴急的樣子﹐ 操著山東腔﹕「小寶貝﹐妳又白又嫩﹐俺喜歡妳」。然後嘿嘿嘿獰笑幾聲。最 後一個模式則是小白臉的男主角對女主角灌肉麻當有趣的迷湯。說什麼妳的咖 啡不加糖都是甜的那類鬼話。來美國後住在「陌地生」﹐哪有機會看中國片﹖ 這是為什麼我要等到 1980 年代的後期才「重新開竅」﹐驚艷「芙蓉鎮」﹐公 然宣稱它是我看過最好的國產片。

        我最近在新加坡的一家賣CD 的小店看到有賣「芙蓉鎮」的VCD﹐ 當時的喜悅﹐ 就像突然見到睽別經年的故人一樣。重看「芙蓉鎮」﹐發現和那年夏天一個人 在旺角連看兩場時的感受和心情又有些不一樣。

        「芙蓉鎮」的故事講的是文革前後十幾年間﹐在湘﹐粵﹐桂交界處的一個小鎮 裡的一些普通人物﹐他們面對無可奈何的命運﹐被捲入文化大革命動亂的旋渦 中。他們的悲歡歲月﹐他們的喜怒哀樂﹐我們為了求生﹐忍受你我不能想像的 羞辱﹐過著像像畜生一樣的生活。「芙蓉鎮」算是中國大陸在文革後﹐第一部 探討極左思想﹐否定文革的歷史詩篇 (epic).

        「芙蓉鎮」也是講兩個善良老百姓﹐賣米豆腐的寡婦胡玉音﹐和被打為右派的 知識分子秦書田之間的愛情故事。在那個悲慘的時代﹐他們因同病相憐而相濡 以沫。導演謝晉在處理從秦照顧胡玉英生病到胡病好後磨米豆腐給秦吃那段戲﹐ 手法之細膩﹐不比我看過的任何一部外國文藝片差。重看「芙蓉鎮」被我 發現 了兩個意外﹕當年在香港看的版本原來被剪掉很多﹐想來和政治考量有關。其 次是我越看劉曉慶望著姜文吃米豆花的鏡頭﹐越覺得她的韻味很像 殷格麗。 褒曼 (Ingrid Bergman)。

        在我心中﹐台海兩岸其實都是「吾土吾民」。我們絕大多數的同胞也都很善良。 電影的最後﹐秦書田從監牢放出來﹐在回家的渡船上遇到曾經整過他的李主任 說的那段話最能代表我想講的﹕(政治人物)別老和老百姓過不去。他們的日子 也容易﹐也不容易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