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最偉大

2005年9 月18日《坐看雲起時》專欄﹐9月20日上網

       前陣子﹐美國Discovery 有線電視和美國上線 (AOL) 大張旗鼓地在網上搞全民公投選最偉大的美國人﹐結果排名前十名的是雷根(總統)﹐林肯(總統)﹐金恩(民權運動領袖)﹐華盛頓(開國領袖)﹐富蘭克林(發明家﹐政治人物)﹐小布希(總統)﹐克林頓(總統)﹐普萊斯勒(熱門音樂歌手)﹐溫斐(Oprah Winfrey 托口秀主持人)﹐小羅斯福(總統)。為了好奇﹐我把同樣的名單公佈在我的網站﹐請信文讀者選他們心目中最偉大的美國人。以下是老中選出的的前十名﹕

       愛迪生(發明家)﹐林肯(總統)﹐愛因斯坦(科學家)﹐華盛頓(開國領袖)﹐金恩(民權運動領袖)﹐富蘭克林(發明家﹐政治家)﹐萊特兄弟(發明家)﹐傑彿遜(思想家﹐總統)﹐福特(創業家)﹐迪斯耐(創業家)。

       如果我們比較一下上面的兩張「雙十」排名﹐除了四位中外通吃外﹐老中和老美對偉大的看法簡直是像各人一把號﹐各吹各的調。也許有人會好奇﹕為什麼有這麼大的區別呢﹖我想抽樣(sampling) 的對象是主要原因。如果我們星期天到教堂去問耶穌偉不偉大﹐和星期六晚上到酒吧間去問同樣的問題﹐得到的答案保證不一樣。一般說起來﹐信文讀者的「長相」大致差不多﹕87% 大學畢業﹐56% 有碩士以上的學位。以這群人為抽樣的對象﹐他們對「偉大」定義的看法﹐和一般老美對「偉大」定義的看法﹐顯然英雄(雌)所見不同。

       究竟一個偉大的人需要什麼條件﹖

       第一﹐他(她)生前的所作所為﹐對後世有長遠而正面的影響。「人亡政息」式的偉大不算偉大。因此希特勒不算偉大。

       第二﹐影響是全球性的。關起門來自己過癮不算偉大。因此﹐北韓那個死掉的「偉大領袖」﹐和他怒髮衝冠兒子「親愛領袖」﹐也不算偉大。

       第三﹐要有「性格」(characters)。言大而誇﹐狂妄無知﹐沒有誠信﹐毫無原則﹐不配稱偉大。因此李登輝並不偉大。

       如果以上面三點作為標準﹐小布希﹐克林頓﹐普萊斯勒﹐溫斐﹐偉什麼大﹖

       愛迪生是最偉大的美國人嗎﹖當然是﹗為什麼﹖想想看﹕終其一生﹐愛迪生沒有帶過一支軍隊﹐沒有征服過一塊土地﹐沒有強迫任何人喊一聲萬歲﹐他以聽力幾乎全失的殘障之身﹐母瘋父失業。勤奮自學﹐努力不懈﹐你我今天的日常生活﹐受愛迪生 1093 項發明的影響之大﹐任何人都不能望其向背。愛迪生對天才定義是一分靈感﹐99 分汗水的看法﹐早已膾炙人口。但很少人知道在他晚年試驗室付之一炬的緊要關頭﹐他要他小孩趕快去叫他母親來看這種畢生難逢的大火場面。愛迪生臨終前的最後一句話是看到他太太為他點的守夜蠟燭 (vigil) 說﹕“It is very beautiful over there ....”愛氏的一生﹐最能凸顯出積極進取﹐樂觀奮鬥的美國精神。最偉大的美國人的這一票﹐我是投給他的。

       但誰是我心目中排名第二最偉大的美國人呢﹖他在老美心中排名第十﹐但在老中榜上卻落到十五﹐居然比他老婆還差。這個人就是推行「新政」(New Deal)﹐將美國經濟帶出大蕭條的困境和打贏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小羅斯福。羅斯福的偉大﹐別的不說﹐單看他對外要和邱吉爾﹐史大林﹐戴高樂等老奸巨猾週旋﹐對內要擺平馬歇爾﹐麥克阿瑟﹐艾森豪﹐阿諾德 (Henry Arnold, 空軍五星上將)﹐尼米茲 (Chester Nimitz﹐和麥克阿瑟爭太平洋戰區主導權的海軍將領) 的驕兵悍將。同時又把美國打造成世界第一強國。這種領導才能﹐這種蓋世功業﹐這種對人類前途的影響力﹐美國近百年的政治人物﹐沒有人能和他比。他不排名第二﹐誰排第二﹖

       至於誰排名第三﹖這比較難決定。在傑彿遜和林肯兩人中我選擇林肯。

懷南補記﹕也許有人會說﹕為什麼咱們不來個「最偉大的中國人」民調呢﹖好主意﹐如果有有心人願意花點時間整理出一個名單﹐也許我們可以試試選出我們心目中最偉大的中國人。

       Henry Arnold 據我所知﹐是美國空軍唯一的五星上將。退休後創立蘭德公司 (RAND for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RAND 是美國頂尖的智庫之一。那個曾經揚言要把北越炸回到石器時代的李梅 (Gen. Curtis LeMay) 開玩笑說 RAND 是 Research And No Development 的縮寫。

       二次大戰末期﹐Chester Nimitz 和他的上司 Ernest King 力主傾全力攻佔台灣(Formosa)﹐以其為基地﹐西進中國大陸﹐瓦解日軍在華勢力。這和麥克阿瑟要重回菲律賓的策略不合。最後由總統羅斯福做決定。羅採麥克阿瑟的策略。對麥克阿瑟來說﹐重回菲律賓﹐讓 I Shall Return 的諾言實現﹐可說是事業的最高峰﹐但太平洋戰事的發展﹐最後還是由海軍和陸戰隊主導﹐向日本本土進攻。這和歐洲戰場以步兵和坦克為主﹐最後攻陷柏林的打法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