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思掛帥的年代

之四﹕死亡的迷思

2008年8月17日《坐看雲起時》專欄﹐8月19日上網

        老中忌諱談死﹐恐怕和孔老夫子有關。季路問他老師對死亡的看法﹐孔夫子對此百萬元大哉問沒有準備好﹐不知道怎麼回答﹐於是用﹕「未知生﹐焉知死」的「機鋒」來打馬虎眼。於是千載以下﹐咱們同胞對死亡沒有一個「很健康」(pun intended) 的結論﹐反而衍變出很多不同的迷思。一般說起來﹐這些迷思可以歸納出三大門派。

        第一派叫「留取丹心照汗青」派。這派的祖師爺是文天祥。文天祥文人帶兵﹐戰敗被俘﹐在監牢裡寫《正氣歌並序》﹐一口氣舉出 12 個不怕死的標竿人物﹐鼓吹「踢水桶」比「保持呼吸」更有意義的人生觀。「踢水桶」真的比「保持呼吸」更有意義﹖這很難說。人踢了水桶後﹐啥都「莫宰羊」了。要和「保持呼吸」的後果比﹖怎麼比嘛﹖這派人的迷思是認定引刀成一快﹐不負少年頭是美麗的﹐是光榮的。

        不過我一直有個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看法﹕我們的祖先﹐壽命很短﹐文天祥被砍頭時 47 歲﹐照韓愈《祭十二郎文》的說法﹐算是活夠本啦。再加上那年頭生活條件比較差﹐活著也沒什麼樂子可尋﹐因此古人對生命的看法﹐沒今人那麼多的眷戀。其實洋人也是一樣﹐狄更生筆下《雙城記》裡那個苦瓜臉的男主角和匈牙利短命詩人斐多菲山多爾 (Petofi Sandor)﹐此兄居然把生命排名在愛情和自由之後。他們都是美化死亡迷思的健將。

        另一派對死亡的看法正好相反﹐他們的迷思是「好死不如賴活」。這派採集體領導制﹐沒祖師爺。但這派人全是睜著眼睛說白話﹐鐵沒親身嚐過「賴活」的滋味﹐也沒有照顧過「賴活」者的經驗。相信我﹐我知道「賴活」絕對比不上「好死」。差多少﹖你問。也許我這樣回答吧﹕我寧願用三年的壽命去換「好死」。也許你又會問﹕「那什麼是好死呢」﹖答案很多﹐我倒並不挑剔。一杆揮出﹐聲音清脆﹐小白球直飛出去﹐既不偏左﹐也不偏右。接著是《詩篇》23 章「祂使我躺臥在青草地上」﹐這樣的「好死」﹐也值回(三年)票價。

        最後一派的代表人物是阿 Q。阿 Q 在綁赴刑場的路上﹐突然冒出一句﹕「 20 年後又是一條好漢」。你我「 20 年後」會又是一條好漢嗎﹖不同信仰的人有不同的答案。很多年前的一個暑假﹐在一個沒有電燈的山上小木屋裡﹐我和我兒子談到信神(不是信教)﹐天堂﹐和永生。也有人曾經問過我信不信前世今生﹖如果不信的話﹐那怎麼解釋人生旅途上很多遇到的人和事﹖你叫我怎麼回答呢﹖太上忘情﹐太下不及於情﹐我怎會不知道我兒子希望我相信天堂的原因﹖難道我聽不出「此生已矣﹐但願來生」的那分無奈和盼望﹖也就是在那星光燦爛的夜晚﹐我告訴我兒子我對死亡的基本看法﹕人並不一定怕死﹐怕的是死亡的過程﹔我們老把希望寄託在未知的來生和永生﹐反而忘了怎麼把握今生﹔我們拼命想活得長﹐但並不一定知道活得長幹嘛﹖我告訴過他﹐如果有一天我不在了﹐把我的骨灰灑掉﹐灑在那裡都行。我兒子開玩笑說﹐也許灑在公園的沙坑裡﹐讓狗來「噓噓」在上面。講完後我們都笑起來了。

        在報上看到波許 (Randy Pausch) 去世的消息。波許是卡內基美隆大學的教授﹐得了癌症。他2007 年9月18 號給學生上的人生最後一堂課錄影上網後﹐有幾千萬人看過﹐我也把它放在我的網站上。波許活了47 歲﹐和文天祥同歲。不同的是波許強調的是要怎麼「生」﹐文天祥強調的是要怎麼「死」。這大概是東西文化主要的區別之一吧。

懷南補記﹕很多可以「補上一記」的話題紛紛冒了出來﹕北京的奧運﹐台北的政局﹐阿扁那一家人﹐王聖人的講話﹐劉翔棄賽﹐信鐵嘴變成烏鴉嘴﹐。。。。好戲才開始﹐想知道我的看法嗎﹖但對我來說﹐這些雖然都是值得一談﹐大家也很有興趣的話題﹐但到底和我沒有切身關係﹐也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我答應過的事﹐誠信要緊﹐總要有一個交代才行。以下是所謂的「重要宣佈」﹐我選擇在這裡宣佈是有原因的﹕

        我向來把上網讀我文章的朋友視為忠實知音。在這些朋友中﹐捐過錢給我們群德基金會的﹐我更心常懷感謝。李黎﹐張系國﹐信懷南這三個同一世代過來的最後一代內地人﹐他們 6月22 號在「酷城」論劍的 DVD ﹐在「望穿秋水」後﹐終於可以與大家見面了。

  1. 目前是只送不賣。
  2. 請來信要。來信請寄 FNDR Foundation, P. O. Box 325, Orinda, CA 94563, USA。 e-mail 索取不算數。信封貼什麼郵票非常重要﹐不貼「萬年鐘」(Forever) 郵票者﹐將會加分。
  3. 凡是在 2008 年捐款給我們基金會者或至少捐款1000 元者為優先感謝(致送)的對象。因為數量有限﹐我不得不採取一些好像是「過五關﹐斬六將」式的限制。事非得已﹐務請包涵。

       關於這 DVD﹐ 我還有幾句老實話﹕

  1. 一共是兩張﹐一次聽完要花上近 4 個鐘頭﹐我自己都沒聽完過。除非你(妳)真的是我們的「粉絲」﹐擁有這兩張DVD 沒什麼意思。如果還想繼續做我們的「粉絲」的話﹐請記得楊絳(錢鍾書夫人) 的名言﹕「吃了雞蛋喜歡就好﹐何必一定要認識雞呢﹖」有讀者來 e-mail 指出。此「名言」出自錢氏本人﹐其夫人是 quote 他先生的話。特此更正並致謝。8/20/08。我很不想破壞閣下的「美好」想像。這話只能代表我自己說﹐不能代表李黎﹐張系國。特此聲明。
  2. 我沒有花大把銀子去製作這兩張 DVD。 效果當然不能和職業行家製作的比。能錄下來就不錯了﹐我倒不太挑剔。希望你也是如此。
  3. 索取的時間到九月底為止。我在這段期間﹐會在每星期的補記中提到這件事。九月之後是否公開出售﹐我還沒決定。但用來作禮物謝謝閣下對我們基金會的贊助是會繼續下去的。
  4. 物輕情義重﹕曾屬我有﹐今歸君藏。郵資我付﹐不必計較。謝謝多年來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