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華是唐朝有名的詩人兼散文家﹐他曾經寫過一篇四字一句的《弔古戰場文》﹐一開頭就先聲奪人說﹕《浩浩乎﹗平沙無垠,敻不見人。河水縈帶,群山糾紛。黯兮慘悴,風悲日曛。蓬斷草枯,凜若霜晨。鳥飛不下,獸鋌亡群。亭長告予曰:「此古戰場也,嘗覆三軍。 往往鬼哭,天陰則聞。」》該文充分發揮古代文人富於想像﹐以古諷今﹐借機發牢騷的特異功能。
美國的古戰場不多﹐最有名的可能是賓州的蓋茨堡 (Gettysburg) 和蒙塔納的小大角羊 (Little Bighorn) 兩處。前者因林肯總統的一篇演講而出名﹐後者則是美國歷史上有名的「卡斯特的最後一站/戰(Custer's Last Stand)」典故的來源。這一戰改變了美國的歷史 -- 至少改變了美國印第安人的歷史。
這次《此路今又還》包括參觀 Little Bighorn 的古戰場和在這裡為陣亡將士設立的紀念館。Little Bighorn 在懷俄明州的 Sheridan 和蒙塔納州的 Billings 之間。這兩個市的名稱都是為了紀念人。在城市命名上咱們中國不作興以人為名﹐其中的道理以後有機會再談。
要談 Little Bighorn 古戰場就得先從最後一「站/戰」的卡斯特談起。
卡斯特的全名是 George Armstrong Custer﹐1839 年出生。1858 年進入西點軍校﹐畢業的時候他是班上最後一名。南北戰爭爆發﹐北方急需要軍官﹐畢業吊車尾的照樣可以派上用場。卡斯特讀書雖然不行﹐但很會打仗﹐並且很能得到長官的提拔。那時候美國軍隊沒什麼嚴格的升遷制度﹐卡斯特一傢伙就從上尉升到代理少將﹐但南北戰爭結束後﹐卡斯特又變成了上尉。後來他被派到西部去打印第安人﹐漸漸的官又升到了中校。
美國土著印第安人的問題那時非常困擾剛結束內戰的美國政府﹐美國政府後來想出一招﹐認為養這些人比和他們對著幹要省錢﹐於是開始和不同的印第安的部落訂和約﹐給他們劃定「特區 (Reservations)」只要他們住在裡面不惹事生非﹐美國政府管吃管用﹐大家河水不犯井水。
19 世紀的後期﹐在 Little Bighorn 附近「黑丘」(Black Hills) 地區發現了金礦﹐一下子大量的白人聞風而至﹐移民中良莠不齊﹐欺騙土著的事不斷發生﹐美國政府對屬於歐裔的「自己人」有時候也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對和印第安部落訂的協議也常常毀約。於是造成土著離開他們的「特區」自求多福﹐他們和向西開疆闢土的白人之間自然造成矛盾。那時候美國的總統是南北戰爭的英雄格蘭﹐他下令印第安人回到指定的「特區」去﹐否則就被視為與政府為敵。
卡斯特就是在這時候和其他部隊兵分三路派往 Little Bighorn 一帶執行任務。當時有個印第安人叫「蹲地牛 (Sitting Bull」的酋長﹐他召集各路主戰印第安人組成一個「太陽舞聯盟 (Sundance Alliance」﹐他們決議和政府軍過硬。卡斯特不知道是技高人膽大還是吃錯了大力丸﹐不但不相信他探子來報有大批印第安人人馬聚集﹐同時也嫌麻煩﹐拒絕總部要提供他人馬和武器的建議。結果印第安人以眾敵寡﹐大舉來犯﹐Little Bighorn 平原一片﹐最適合打人海戰術。兩天激戰﹐卡斯特全軍覆沒﹐死了268 人﹐傷了 55 人。死者除卡斯特和他兩個弟弟外﹐還包括他的小舅子和姪兒﹐算得上是「滅門之痛」。
卡斯特為什麼會全軍覆沒﹐歷史上到今天還沒有定論。喜歡他的人稱他為將軍﹐不喜歡他的人稱他是中校。同是軍人出身的格蘭總統就公開批評他輕敵冒進﹐用兵不當。但卡斯特生前懂得公關﹐死後他的遺孀為他立傳﹐把他描述成文武雙全的天才。
是非功過俱往矣﹐獨留荒塚向黃昏。 |
我們在一個晴空萬里下午來到 Little Bighorn﹐放眼四顧﹐枯草無垠﹐為我們解說的「亭長」是個打過越戰的老兵。他告訴我們卡斯特全軍覆沒的消息傳到華盛頓的時候﹐美京正好在慶祝開國 100 週年。於是舉國震驚﹐出兵剿蕃﹐驅逐土著回到「特區」定居。印第安人雖然贏了一仗﹐但輸了戰爭﹐「卡斯特的最後一站(戰)」其影響美國歷史之深遠﹐遠比其他很多戰役要大很多。
我憐黑丘勇士骨﹐猶是帳內未歸人。 |
在 Little Bighorn 古戰場上我看到這麼一塊紀念碑﹐上面刻了一行字說﹕「1876 年的6月25 日﹐一個夏燕族(Cheyenne)叫 Closed-Hand 的勇士陣亡於此。他是為了保衛夏燕族的生活方式而犧牲的」(有讀者來郵指出 Cheyenne 有一個比較優雅的譯名叫「夏燕」。夏燕的確比較像異族的名字。特此致謝。 懷南 10/26/2012)。
什麼時候我們才看得到在國共內戰的古戰場上有類似比較公平的紀念碑出現﹖戰爭的結果是成王敗寇﹐但歷史的的春秋之筆不是成王敗寇啊。
這是專門為印第安人建的紀念雕像。 |
卡斯特並不埋在這裡﹐這塊墓碑的所在地是為了紀念卡斯特當年戰死之地。卡斯特的墓應該是在西點軍校 (謝謝 DONG 先生指出我誤記為阿靈頓公墓的錯誤。特此致謝。 懷南 12/24/20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