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上涼山

2011 年5月1日星島日報《信懷南專欄》﹐5月3 日上網

        在原先的生涯規劃中﹐做夢也沒有把「上涼山」列入考慮。這裡所謂的涼山﹐可不是施耐庵筆下《水滸傳》中官逼民反﹐落草為寇的山東水泊梁山﹐而是當今四川省的彝族涼山自治州的涼山。我為什麼突然把「必上涼山」變成生平願望之一呢﹐這就得從頭說起了。

        有一天﹐而這一天遲早會來的﹐當信懷南的專欄沒有了﹐你說我希望別人怎麼記得我呢﹖記得我到目前為止﹐已經在北美兩份最大的中文報紙上寫專欄寫了15 年﹐這可能是海外華人中 free lance 專欄的一項記錄。我真的希望別人這樣記得我嗎﹖

        能夠寫這麼長的專欄﹐靠的是三個因素﹕機會﹐能力﹐和興趣。機會要靠運氣﹔能力是天賦加努力﹔興趣往往受客觀條件影響。所有記錄都是為被打破而存在的(All records are meant to be broken)。千年逆旅﹐百代過客﹐回頭來看﹐就算專欄能連續寫十幾二十年也算不上什麼了不起的事。

        也許我希望別人提起我的時候會說﹕信懷南的文章西學東用﹐亂蓋有理。他能用感性的文字談理性的道理﹐也可以用輕鬆的語氣評論嚴肅的議題。他文章的內容多元化﹐很難把他歸類﹐放眼華人文壇﹐算是獨樹一幟。沒錯﹐信文風格﹐的確可以說是敘情與說理齊飛﹐娛樂共知識一色﹐但天下文章一大抄﹐信文所長﹐只不過善於把普通常識重新排列組合罷了﹐回頭來看﹐也算不了什麼。

        但2005年的10月發生了一件事。在經過長久的自我省思後﹐我決定問我的讀者群一個問題﹕你們與我星期天有約﹐月復一月﹐年復一年﹐你們很多人都說喜歡我的文章﹐欣賞我的風格﹐但如果我要你們和我一道去做一件事﹐要你們put your money where mouth is 去證明人活在這個世界上的目的是盡我們的能力無條件的去幫助沒我們幸運的人﹔我們不唱救人靈魂的高調﹐不開美好天堂或期望來生的空頭支票﹐跳出宗教﹐政治的小範圍﹐憑你自己不同的信念和誘因﹐捐錢給一個正式立案的非營利機構﹐由我作主去給你「買義」﹐你們願意嗎﹖為了得到答案﹐於是「群德基金會」成立了。

        群德基金會的成員100% 是信懷南的讀者﹐曾經有人推薦一個沒有子女的老人家﹐她想把她的遺產捐給我們﹐我拒絕了。我覺得如果這位女士是我的讀者﹐她應該知道我的風格和訴求﹐但如果不是我的讀者﹐把我們基金會視為一般的基金會﹐那我情願她把遺產捐給別的慈善機構﹐因為「群德基金會」是一個實驗人性本善的項目(project)﹐在運作上是個體戶 (one man show) 的做法。

        有話則長﹐無話則短﹐這五年來﹐「群德基金會」在四川大涼山彝族自治州興建了兩棟教育大樓。分別是在昭覺縣灑拉地坡鄉的「群德愛心小學」﹐和在布托縣的烏科鄉的「群義愛心小學」。我們把學校建在大涼山區純屬偶然﹐第一次我們的對口單位問我想幫助中國哪省的貧窮小孩﹐我說我沒意見。後來他們選擇幫助大涼山的少數民族﹐從那時開始﹐大涼山就不再只是一個陌生的地理名詞了。

        最近我們正在和台灣「希望之翼」的張平宜女士接洽﹐準備在她們大涼山越西縣大屯鄉大營盤村為麻風病患者的子女們修建的中小學裡﹐成立一個「群力之家」。從提供學生宿舍五十張上下舖的床和衣櫃做起。張女士的故事相當具有傳奇性﹐和他們合作﹐我們在大涼山會有「群德」﹐「群義」和「群力」三個幫助窮困兒童改善生活和學習成長的據點。

        現在你知道為什麼我有「必上涼山」的想法了吧﹖不是為我自己而必(非逼)上涼(非梁)山﹐是為那些多年來因讀我的專欄而與我同行的人而上涼山。我和他們素昧平生﹐在街上擦肩而過時彼此都不會多看一眼。他(她)們代表的是人性最善良的一面﹕無私﹐自動﹐慈悲﹐犧牲﹐低調。我揹負他們對我的信任﹐為他們在一個遙遠而陌生的山區播下了一些種子。當有一天我和我的專欄都隨風而去的時候﹐大涼山上的孩子們長大了應該記得在一個陌生而遙遠的美國﹐有一群人曾經幫助過他們。「懷南文章千百篇﹐信口開合N 多年﹔但使群德情義在﹐與爾相約上涼山」。這大概是我的專欄唯一值得被記得的特點吧。

懷南補記﹕剃人頭者﹐不妨有時也自剃之。掌門人老是替別人寫未蓋棺先論定的文章﹐這篇文章﹐算是給自己寫的未蓋棺先論定。

        在這篇文章上報前兩星期﹐我寄了一封電郵給 84 位群德基金會的「核心成員」我的信是這樣寫的﹕

My Dear Friends:

        「希望之翼」的預算來了﹐因為「群力之家」是新的概念﹐除了我原先答應的 50 張床(上下舖﹐睡 100 位學生)外﹐增加了 25 個壁櫃和 25 個豌櫃。因此預算增加到 XXXXX 美金(數字略)。我已經答應群德基金會「全包了」。

        我們銀行裡的現金只有 YYYYY (數字略)左右﹐不夠的數目﹐咱們「憑信心」。我曾經告訴過你們﹐我有一篇《必上涼山》的文章「已經準備好了」﹐算是我的 self-analysis and self-evaluation﹐會在 5/1/2011 上報。先給你們 preview, 但務請不要傳閱﹐這樣對報紙不公平。我沒有公開募款的習慣(除了類似「崑南論劍」的活動)﹐在別人的地盤(星島日報)更不方便直說。等我把這篇文章放上網時再提募款的事﹐看能不能多遇到幾個同行的人。我算了一下﹐這些年來﹐我收到的電郵超過五位數﹐但真正與我仍然同行的﹐到目前為止只有 84 個人。你(妳)是這 84 個人中的一位。我對你(妳)無以為報。

       現在容我解釋一下這所謂的「核心成員」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不錯﹐這些年來曾經和我通過電郵的人至少有一萬封。曾經捐過錢給我們基金會的人大約是 230 人。這 230 人是最原始的「核心成員」(Core Members)。這個名單每兩年更新一次﹐名單上的人數越來越少﹐現在只剩下 84 人 了。這 84 人中包括﹕

  1. 在這兩年內曾經捐錢給我們基金會的朋友﹐
  2. 雖然沒有捐錢﹐但來信希望能列入名單內的﹐
  3. 這些年來一直讀我專欄並和我保持聯絡﹐算得上是信懷南的鐵桿「一軍」或「二軍」者﹐
  4. 看了我《2010 年的故事》來信慰問和關切的朋友。

       換句話說﹐掌門人絕非認錢不認人的勢利小人。成為「核心成員」﹐兩年內有捐款的只是四個條件之一。我更重視的是情和義。對交朋友這件事﹐我一路行來有我的堅持﹐在處理「粉絲」的態度上﹐我頭腦極端的清楚﹐向來對「熱情如火」的「粉絲」有點怕怕的。火來得快去得也快﹐並且最容易在一夕之間轉向成「因愛生恨」。很多年前我收到一位讀者的來信﹐忘掉談的是什麼話題﹐只記得我告訴這位讀者﹐很多話不要講得太早﹐也不要講得太滿﹐等10 年後如果仍然想法不變﹐那時候再說不遲。這位讀者把我的話告訴了他的母親﹐他的母親說﹕信懷南是個有智慧的人。

       時間是檢驗真情唯一的標準﹐ 十年過去了﹐ 曾經寫過信給我的人 90% 以上都 drop out 了﹐這是很正常的事﹐因為我不可能對每封信都回﹐對來信問 million-dollar question ﹐和把文章寄來要我寫「讀後感」或「一日一信」者。我的反應是 Take it easy kiddo, hold your horse。沒有耐心的「粉絲」﹐或期望過高的「粉絲」兩三次就不支而退。By the way, 我上面提到的那位讀者倒還沒有 drop out﹐ 是這 84 位「核心成員」之一。

       我知道我這篇文章和補記可能給人狂妄(arrogant), 自我中心(egocentric)﹐甚至有些故作謙虛狀(hypocrite) 的印象。 同時﹐對一些自稱是信懷南的「沉默讀者」不公平。對於前者﹐我講的是真心話﹐你要怎麼想﹐那是你的事。對於後者﹐你只要認為你(妳)應該在「核心成員」的名單上﹐來封電郵告訴我一聲﹐我就把你(妳)的名字加上﹐別在乎捐不捐錢。我不是在賣門票﹐不信嗎﹖讓我在告訴你一個真實的故事﹕

       我有一個忠實讀者﹐是位老太太﹐先生過世了﹐自己身體也不好﹐當我知道她的情況後﹐我把他寄來的捐款給退了回去。最近她又寄來一張支票﹐數目還滿大。並且附了一封信。信上說﹕ 。。。謝謝你的電郵﹐請不要再把我的一點心意退回來﹐it hurts my feeling. Yes, I am an old elderly, and is a so called low-income citizen. 但是我希望你勿讓我難過好嗎﹖非常開心我是你 84 個 core members 之一。。。。

       我收到支票後﹐因為是郵局的 money order, 不能退。於是我說我要帶她出去吃飯以聊表心意。 她怕我要開一個多鐘頭的車才到她住的地方﹐也婉謝了。。。。這讓我想起聖經(馬太福音和路加福音)中那個窮寡婦把僅有的兩個小錢投入庫中的故事。

       現在回到「群力之家」﹐我那封信發出後﹐不到兩星期內收到的捐款遠超過我們原先不足之數﹐這給我們很大的信心和鼓勵繼續往前走下去。

       我們每個人都有一些或多或少的缺點﹐但我堅信人的本性是善良的﹐只要給予機會﹐人性善良的那面就會顯現出了﹐「群德專案」是個活生生的見證。下面這張地圖﹐告訴你「群德」﹐「群義」和「群力之家」在哪裡。上涼山的路線﹐最方便的是先到成都﹐再坐火車轉汽車﹐或再飛到西昌轉汽車。有空的話﹐去 Google 查「希望之翼服務協會」或「張平宜」﹐你會知道我們為什麼要幫助他們。

大涼山
Do You Know The Way To 大涼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