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南前記﹕這篇文章及懷南補記﹐可能引起一些討論(我就不用爭論兩個字了)的空間。如果閣下有什麼「你的不寶貴意見」要發表﹐非常歡迎﹐但有些話要說在前面﹕
特此告之﹐以免失望﹐認為掌門人不識抬舉。
信門《老年守則》第十二條﹕無懼無憾為視死如歸之本。
衣食住行﹐喜怒哀樂﹐生老病死的老年守則寫了十一條後﹐第十二條遲遲不出來﹐不是忌諱不敢談死﹐是有其他比較有時效又輕鬆點的議題要先談。
寫《剃刀邊緣》(The Razor's Edge) 和《人性枷鎖》(Of Human Bondage) 的毛姆 (Somerset Maugham) 曾經說過﹕「死亡非常沒趣﹐我的建議是儘量別去惹它」。我不能不惹﹐老年守則寫了十一條﹐難道要學修伯特的《未完成交響曲》嗎﹖不是沒想過﹐是覺得「有始有終」(pun intended) 的承諾必須遵守。
其實人並不怕死﹐是怕不知道會怎麼死。也有人所謂的「怕」死是「不想」死。信門老年守則第十二條的目的﹐是幫你打通面對死亡而「無懼」和「無憾」的任督兩脈﹐
想想看﹐如果我們今晚上床從此就不再醒來﹐這有啥好怕的﹖所以我們怕的不是死﹐是怕半死不活。換句話說﹐人怕生病多過怕死﹐病比死可怕。這話我在《老年守則第十一條》已經講過了﹐並且也沒什麼寶貴意見可奉送。
有的人怕死還有更深一層的考慮﹐那就是對人死後到哪裡去有一種不確定的恐懼感(the fear of uncertainty)。練信門《老年守則第十二條》的入門功夫就是要在生前對「我死了之後會怎麼樣﹖」要有一個堅信不移的答案。
容我直言﹐人死後只有兩個可能性﹕要就是會到一個地方去﹐要就是啥地方都不會去。通常有宗教信仰的人是相信人死後是會到一個地方去的﹐這個地方也許叫天堂﹐也許叫地獄﹐也許叫西方極樂世界﹐也許是女士專區叫「瑤池」的地方。可惜從沒人去過那些地方又回來做過報告﹐純粹從或然率來看﹐有那些地方和沒有那些地方的可能性是一半一半。幸福的人是能把這百分之五十的可能性(信)變為百分之一百的那些人。
其實相信死後那裡都不去的也是一種信仰。我們常開玩笑說自殺的人是用永久性的方法來解決暫時的問題 (a permanent solution for a temporary problem)﹐那死亡則可視為用永久性的方法來解決永久性的問題。人生行旅﹐從頭到尾就是一個問題接一個問題要想辦法去解決。兩眼一閉﹐兩腿一伸﹐再大不了的問題都不是問題了。有這種一了百了想法的人﹐和前面提到那些相信死亡是新的開始的人同樣會不怕死。因為他們心中對未知的恐懼感已經消失。我認為最糟糕的是那些沒有信仰或半信又不全信的那票人﹐這種人註定是怕死的。因為「未知」會帶給他們焦慮和恐懼。
比起「無懼」﹐「無憾」牽涉到的感情因素比較複雜。也許我們應該從先了解什麼是「憾」談起。
首先﹐所有的 「憾」都是切身相關的事。別人的事﹐對我們來說﹐算不得什麼「憾」。其次﹐「憾」至少有四種不同的形式﹕想發生的好事沒有發生﹐這種憾叫「失望」。應該發生的好事而沒有發生﹐這種憾算是「可惜」。不想發生的壞事發生了﹐這種憾是「不幸」﹐不該發生的壞事因我的「過錯」而發生﹐這才是真正唯一的「憾」。
人到了快踢水桶的時候﹐回顧一生(如果還有記憶的話)﹐誰敢說沒有上面任何一種憾事的經驗﹖失望﹐可惜﹐不幸帶來的「憾」﹐有「時間可以沖淡一切」的特效藥可以治療(time heals the wound)。唯獨因我們的過錯﹐讓不該發生的壞事發生了的遺憾﹐「時間」並不一定有療傷止痛的功效。那怎麼辦呢﹖這就是宗教厲害的地方﹐所有的宗教都號稱能對「恐懼感」和「罪惡/遺憾感」提供快速和有效的答案。基督徒因信稱義﹐罪被耶穌的寶血洗淨。佛教徒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手中握有進天堂和極樂世界的入場券。只要不走火入魔﹐我是不反對人有宗教信仰的。
有部叫 Meet Joe Black 的電影﹐帥哥Brad Pitt 演死神﹐和一個在各方面都很成功的人 (Anthony Hopkins) 有約﹐在 Hopkins 65 歲生日派對上接他走前﹐就近觀察並學習 Hopkins 的為人處世之道。先不管這電影的劇情如何﹐那不是要點﹐要點是 Hopkins 隨 Patt 赴死前﹐和女兒跳最後一支舞﹐What A Wonderful World 音樂響起﹐Hopkins 要她女兒同他一樣也相信無論發生什麼事﹐彼此之間都是此生無憾 (no regret)。最後 Hopkins 隨死神 (Pitt) 上路時﹐停下來問﹕「Should I be afraid/我該怕嗎﹖」Pitt 的回答是﹕「Not the people like you/像你這樣的人豈會害怕」。哇﹗「無懼無憾為視死如歸之本」﹐這才叫做瀟灑走一回。不是嗎﹖
懷南補記﹕花了一年功夫﹐信門《老年守則十二條》終於寫完了。原來寫這系列文章的動機是開《青年守則十二條》的玩笑﹐但越寫到最後越玩笑開不起來了。我用衣﹐食﹐住﹐行﹐喜﹐怒﹐哀﹐樂﹐生﹐老﹐病﹐死﹐來總括你我的一生﹐本來是想給我輩之人看的。但仔細想想﹐這些原則也可以用於所有的年齡層。我現在有點後悔用《老年守則》來做總標題﹐但又沒有那麼自我感覺良好到敢用一位讀者來信所謂的《智慧守則》。也許我應該叫這十二篇文章《我的十二個建議》比較合適吧。
這十二個建議中﹐寫死亡算是比較容易寫的。原因是我對死的看法早有自己堅定信念﹐一路行來從沒有改變過。你如果回頭去看我寫的那篇《也是秋天》的結尾﹐你該知道我對死亡的基本看法。
「無懼」與「無憾」講理論容易﹐但要做到卻不是那麼容易。你我不到最後關頭﹐最好誰也不要吹牛說自己能做得到。另外還有一種事﹐你我一生﹐往往會遇到一些是好事﹖還是壞事﹖想不想發生﹖和該不該發生﹖都拿不定主意的事。在猶疑中﹐可以發生的事結果沒有發生﹐或可以不發生的事結果發生了。這些算不算「憾」事呢﹖如果你我到了踢水桶的時候對這些 to be or not to be 的問題還沒有結論﹐也還不能夠有個了結 (closure)﹐ Well, my friend, 你最好相信有來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