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陣子在北加州屋崙 (Oakland) 有一個 14 歲的少年人﹐聽說是為了洗衣服的細故﹐和 17 歲的姐姐發生衝突﹐然後開槍把姐姐打死了。這對姐弟的母親現在正在坐牢﹐父親顯然並沒有和小孩同住。據鄰居說和這對姐弟同住的是他們的祖母。死者有個三歲大的小孩﹐而14 歲的娃兒兇嫌據報稱已經是個 4 個月大女嬰的爹。
這是一個在貧窮﹐無知的環境下造成的倫常悲劇﹐沒有人會從評論這種事中得到任何樂趣和滿足﹐但我把它放在檯面上來講﹐因為我相信這個悲劇的背後有我們值得思考和警惕的教訓。
如果你要我猜這悲劇發生的家庭是什麼族裔﹐我會直覺地猜是非裔黑人的家庭。我憑直覺就猜是非裔黑人的家庭算是種族歧視嗎﹖當然是。我早就說過老中是最歧視別人的民族。不信的話﹐問老中父母最怕的是什麼﹖難道不是怕兒子是同性戀﹐女兒嫁黑人嗎﹖從統計數字來看﹐類似的倫常悲劇也會發生在華人的家庭中﹐但發生在黑人家庭的比率卻高很多﹐原因在那裡﹖這是我們要探討的目的。
我認為這種悲劇之所以會不斷地發生﹐有直接和間接兩個因素。直接因素是美國槍支氾濫﹐而破碎的家庭是容易造成類似悲劇的間接因素。
美國槍支氾濫是個老掉大牙的問題﹐在我有生之年是無解的。我向來主張全面禁槍﹐理由非常簡單﹕擁槍自保的民權法案和台灣民進黨的臺獨黨綱一樣全是不合時宜﹐早就該丟到糞坑的玩意。如果那 14 歲的弟弟沒槍只有刀﹐她姐姐今天大不了躺在醫院裡哼呀哼的喊痛﹐但可能還活著呢。
非裔男人有個只管生不管養的壞習慣。單親母親和未成年就生小孩的現象給美國帶來極大的社會問題。家庭結構可能是華裔和非裔族群最大的區別。這也是非裔要徹底檢討的地方。
中國的第一代移民﹐不管自己多窮﹐教育程度多低﹐住的社區多差﹐但一定盡其全力培植第二代受高等教育。因此﹐我們那代的華裔不會像非裔那樣生於貧民窟﹐死於貧民窟﹐一代復一代的惡性循環。老中離婚的例子雖然越來越普遍﹐但對極大多數的老中而言﹐他們寧願容忍和選擇一個不「完美」的家庭﹐也要維持一個「完整」的家庭。這就像是我剛來美國時 Tareyton 香煙廣告鼓吹的﹕「寧願打也不願換 ( I Would Rather Fight Than Switch)。」畫面是一個嘴裡啣支香煙有熊貓眼的人。
掌門人對夫妻關係﹐親子關係﹐離婚問題﹐想給年輕的朋友﹐和為時並不太晚的朋友們一點建議。我的建議恐怕不是你們的父母﹐你們的牧師﹐你們的朋友能夠給的。同時﹐我的比喻需要點想像力才會明白。
一個完美和完整的家庭像一個等邊正三角形。子女是三角形頂端的那點。從那個點﹐有兩條叫親子關係的線連到代表父親和母親的底下兩點。底下那兩點之間也有一條叫夫妻關係的線連著。
在現實生活中﹐三角形底下那條線會因為很多不同的因素而斷掉﹐這是所謂的「托爾斯泰結論」。對三角形上面那一點而言﹐只要連接它的兩條線仍在﹐有沒有三角形底下那條線其實並非你想像的那麼重要。不錯﹐等邊三角形少了底下那條線就不能再叫它是個完整的三角形。一個不完整的三角形當然不能算是一個完美的三角形。但你們要知道﹐人活著﹐手上不會老是抓一副好牌﹐生存之道是儘量把手上拿到的那副牌打好。只要連到三角形頂端的那兩條線都仍然在那裡﹐同時﹐在這兩條線之間﹐也可以搭起一條短橋。這條短橋可能是斷線父母間不能切割的共同朋友和歷史淵源﹐以及為子女好的一些行為準則。這樣一來﹐原來的三角形就轉換成一個 A 字形了。
A 字形家庭需要父母對子女有愛﹐本身又都很理智才能做到。我們傳統思維是認為當一個像三角形那樣完美(整)家庭不存在的時候﹐沒有另外一個次好的模式可以取而代之。在很多非裔家庭中﹐父母之間的那條線斷了﹐父母與子女間的那兩條線也隨之消失﹐這種家庭最容易出毛病﹐屋崙悲劇就是例子。老中迷信「寧打勿換」是為小孩好也是一個迷思。父母離婚並不等於小孩會從此失掉父母﹐可惜很多人不懂得這個道理。
懷南補記﹕
我加了一封讀友迴應在《揮手自茲去 -- 2013》後面﹐還沒發現此一更新的朋友們﹐可以去看看。不過我們談的﹐對年輕的朋友們來說﹐的確有點像我們這些白頭宮女在談天寶舊事的味道。但有什麼辦法呢﹖人要老也不是我自願選擇的。難怪現在已經有人來信稱我老先生了。
說到老先生﹐本老先生號召西雅圖的信文讀友和老先生環綠湖步行一圈。響應號召的已有 7 人。其中一位住溫哥華﹐如果真是當天開車下來﹐算是冒險。常言道﹕久聞大名﹐如雷貫耳﹐今日相見﹐不過乃爾。如果趁興而來﹐敗興而歸﹐汽油費我是不會還的。
另有一對夫婦﹐他們告訴我 1996 年去西雅圖演講時見過一面。這樣說來﹐我《坐看雲起時》的專欄應該是 1996 或 1997 年開始寫的。但在此之前﹐信懷南應該已經出道﹐否則他們不會慕名請我去。據告知﹐當年請我去的趙女士已回台灣。世事變化莫測﹐掌門人的專欄居然還在保持呼吸﹐也算是異數。不過請記住﹕
Fool you once, shame on me; Fool you twice, shame on you. 掌門人招呼打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