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南前記﹕寫了 N 年的專欄﹐發表過 N 多的「寶貴意見」﹐但真正有人響應掌門人號召身體力行者﹐只有兩件事﹕
其一﹐我們在大涼山「群」字輩的善行﹔
其二﹐下面的兩封讀者來信。這兩封信的內容﹐是我寫《此路今又還系列》的原因。誰知道﹖也許有一天﹐你走著走著﹐突然心血來潮﹐低頭一看﹐腳下也許有掌門人的腳印也說不定。
Just came back from SF. We had a one day trip to Napa. Follow your recommendation, went to Bouchon for coffee & cookies, Mumm for sparkling wines tasting, lunch at Auberge du Soleil, Chateau Montelena for Carbernet tasting, went 128 & 101 back to SF, and dinner at R&G. What a trip!!! We went with our son and a couple friends. Everybody had a very wonderful time (西方小資產階級的品味).
Can't wait to read your next column.
L & J
Dear L & J,
Just my own curiosity, how long did you wait and was R&G overrated?
I know I should have established a high-end,小資產階級, over priced Wine
Country Tour business years back.
XHN
Our waiting time was 1.5 hour. We had 5 persons. 2-3 person parties were much
faster. We ordered beef soup, crab, salmon spring roll, salted fish fried
rice, vegetable, and chicken. The chicken dish that you recommended was sold
out and we have anthor chicken dish instead. Every dish is delicious. It is
worthy waiting.
The whole trip is really fantastic. Our friends want us to advertise the trip.
Maybe we can have a joint venture together. (HA HA HA ...) We will do it again
in the near future. Take care.
L & J
《何時此路還》是我 2005 年寫的一篇散文﹐記的是 2001 年我和我兒子開車橫跨美國的往事。在文章收尾的時候﹐我引用並改寫了唐朝一位不怎麼出名詩人陳存的《穆陵路》。原詩是這樣寫的﹕「西遊匝長劍﹐日暮湘楚間。馬上悲秋草﹐逢人問故關。孤村綠塘水﹐曠野白雲山。方念此中去﹐何時此路還」。我那篇文章的標題就是沿用原詩的最後一句。
在那篇文章中有這麼一段描述﹕
《那天晚上﹐我們在懷俄明的一個叫 Sheridan 的小城過夜。第二天早上去旅館櫃檯結賬的時候﹐我說﹕「要不要逛逛才上路﹖」你說﹕“there is nothing to see.”櫃檯後面的那位女士聽到我們的對話﹐有點抱歉地接口說﹕“that's true, there is nothing to see.”我聽她那麼一講﹐有些不好意思。但我怎能向她解釋你「離」心似箭的原因﹖但我也不想告訴你﹕「Kiddo, 不是沒什麼好看的﹐是我們常常太忙﹐不知道該看什麼」。》那天早上﹐我作夢也沒有想到此生還有機會回到 Sheridan﹐對「此路」今「又還」 更是不可想像。
但天下的事就是那麼奇妙﹐我們上次是從鹽湖城沿89 號公路經 Grand Teton 國家公園進入黃石公園。從黃石公園出來後去「趕路山」(Mt. Rushmore)。這次正好反其道而行﹕先到「趕路山」﹐然後進黃石公園﹐再到 Grand Teton﹐最後沿 89 號公路南下到鹽湖城搭飛機回家。在89 公路上有些以歐洲地名的小城﹐日內瓦﹐阿爾卑士﹐其中最有名的是愛達荷的巴黎。我上次寫《我最後一次見到巴黎》似乎是太快了些。
這次同行的8 對夫婦﹐7 對是我們去年去地中海旅遊的老朋友。我們在一起旅行已經有好幾十年了﹐剛開始的時候﹐好幾家的小孩才進小學﹐現在都大學畢業在做事了﹐8 家人中﹐5 家已經升級做祖字輩。除了和家人旅行外﹐這批人是我唯一一道結伴旅行的人。從前我們都是在北加州的太浩湖北岸﹐Carmel Valley﹐優勝美地租個房子﹐一起度個長週末。從去年開始﹐也許是退休的人多起來了﹐我們走得遠些﹐時間花得長些。這夥人中﹐絕大多數是虔誠的基督徒和教會的領袖人物。他們其實並不了解我﹐算不上我的知音﹐在思想上我們彼此之間的差異極大。
他們的思想受「基督的」 (Christianity)影響﹐我的思想受「人文的」(Humanism) 影響。他們的行為準則是信望愛﹐我的行為準則是真善美 (不是法輪功啦)。我和他們遇到是我的命﹐但願意綁在一起則是我的選擇。這些年來﹐大家還能在一起成為好朋友﹐能結伴旅行﹐坦白說﹐彼此都要有極大的容忍﹐善意﹐和尊敬。我尊敬他們都不是假冒偽善的基督徒﹐他們能容忍我是因為我了解《羅馬書》第 14 章的道理﹐沒有做他們的絆腳石。
但這種在一起旅遊對傳統能維持多久很難說﹐我們的年齡雖然差不太多﹐但體力上的差距已經有明顯的區別。只要有一對夫婦因為任何因素決定不參加這維持了幾十年的結伴同遊﹐我想這個傳統就會終止。我在很多年前就停止交新朋友了﹐也想通了 The goal of the journey is not the destination but the process, and the joy of the trip is not to where you'll go, but to whom you will go with 的道理。如果旅行的目的只是為了去沒去過的地方照幾張相片﹐那還不如在家看 Travel Channel.
上次去「趕路山」是名符其實的趕路﹐前後最多不到半小時﹐“Veni, Vidi, Vici”我來﹐我看﹐我征服﹐變成了「我們來﹐我們看﹐我們照相﹐我們走了」。這次遊「趕路山」卻不趕路﹐並且還會去「趕路山」附近的另一個景點去看看比「趕路山」總統人頭像大多了的「瘋馬」(Crazy Horse) 山雕。2001 年我們在蒙塔納的 Billings 過門不入﹐我前陣子寫 《河內珍與叛逃林》提到一個牛排店﹐這次我們會在 Billings 過夜﹐出發前我打電話去問餐館離 Billings 多遠﹖說要開 一個半鐘頭﹐去那餐館吃牛排的念頭這樣就打消了。
有人問我﹕你去過黃石公園嗎﹖我說去過。他說﹕去過為什麼還要去﹖我真不知道該怎麼回答。11 年前我兒子急著去學校報到﹐對和他老子橫跨美國的「4500 哩長征」勉為其難。還為了多停某地和少停的事鬧的不愉快。沒想到也就是在 11 年後的8 月﹐他帶著他的太太和 20 個月大的女兒走同樣的路去 Jackson 參加一個高中同學的婚禮並重遊 Grand Teton 和黃石公園。看到他揹著他的女兒在我們曾經照過像的同一景點的照片﹐風景依舊﹐人事全非。「別來十年後﹐此路今又還」﹐不能不說是人生旅程中的一個奇妙的偶然。
同樣地點﹐11 年前小傢伙的爸爸和她爸爸的爸爸也在這裡照了一張相片。一個月後就發生了驚天動地的 911 事件。文章歡迎轉載﹐相片則不可以。謝謝。 |